这是最好的时代,在你身上却还有80年代的影子?
用狄更斯《双城记》中的一句话说,“这是最好的时代”。
走哪都是XX良品、XX诚品的精致小店,取代了满大街“买不了吃亏,买不了上当”2元店的疯狂叫卖;满世界探索的深度环球旅行代替了总也逃不开的国内三日游;微信、QQ等聊天工具交替而来,再也没有人因为距离而失去联系。
这是最好的时代。可在你身上却还有80年代的影子?
1.80年代的消费观
上世纪80年代,人们消费水平还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时代,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仅仅是满足温饱。那时候,家里最贵的资产就是一辆28自行车,一家人都挤在单位分的七八平米的集体宿舍,共用厕所和厨房,没有暖气。正因为物质极度匮乏,所以过年成了每家小孩子最期盼的日子,因为每年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肉,而平时连鸡蛋也舍不得吃,要到镇上去换点钱,交学费、补贴家用。因此,现在有不少人经常感慨,现在的过年一点年味也没有,大概能体会到是什么意思。
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人们的收入迅速提高,冰箱、彩电、洗衣机也逐渐取代了原来的自行车、手表、缝纫机,成为那个时代新的“三大件”。虽然为了购买一个大件电器,许多家庭要足足攒上一年半载的钱,但对于“大件”的热爱却一直是中国家庭消费的主导项目,甚至一直延续到了90年代。不过,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,购买电视等大件家电,仍需要集中力量,踮脚去够。
2.80年代的家电观
由于科技欠发达,80年代的家用电器种类少、品牌少,而且处于起步阶段。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,电话是旋转式键盘、录音机需要用磁带来放歌、电视永远有着大大的“屁股”。不过,在大多数人的眼中,拥有一件诸如电视机的大家电,可能是一家人一年甚至是几年的梦想。
(图片来自《晓说》)
在《晓说》中,高晓松就曾深度对话马未都,回忆80年代人的生活。马未都回忆,那时候,人们都觉得新生活就是从彩电开始的。当时一台18英寸的彩电需要花费1600元,而这个价钱甚至能够在北京买一套房,而按照生活比例来说,当时的1600元比现在的16万还要多,但大多数人都为成家都会去买一台彩电,足见人们对于彩电这类大家电的重视。马未都还分享了一些小故事,那时候的彩电甚至是放在自行车后座上载回来的。
虽然回想起来一切都是80年代的回忆,时间需要倒回到30年前,但仍旧能够在很多人身上看见80年代的影子:以为电视只要没有雪花点就是清晰,40英寸以上就是超大,配备一个遥控器就是智能,甚至还有人认为需要数月工资才能购买一台高品质电视。